對很多丹麥人來說,2012年3月22日是個歷史性的日子。這一天,丹麥議會以巨大領先優(yōu)勢通過了新能源法案,這項得到大多數丹麥人歡迎的法案規(guī)定:截止到2050年,丹麥所有的能源供給——包括電力、熱能、工業(yè)和交通運輸都將由可再生能源提供。這個遠期目標更像是一個愿景,截止2020年的目標則實際得多:全國60%的電力供應來自可再生能源,其中50%為風電。丹麥能源氣候部長稱這個項目是“世界上最具野心的能源計劃”。
很久以來,丹麥一直保持著“綠色情懷”。上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爆發(fā)后,丹麥人意識到,他們對石油的依賴程度太過強烈——石油消費占到了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90%。
起初,丹麥人希望在熱電聯(lián)供上做文章。上世紀80年代,僅有18%電力來自熱電聯(lián)供電廠,如今這個比例提高到了63%。同時,政府從財政上支持交通部門向熱電聯(lián)供系統(tǒng)轉變,擺脫煤炭依賴,轉而使用天然氣和沼氣。政府還支持將一些大型中心工廠“拆分”為覆蓋全國的數個小型地方工廠。
1985年,丹麥政府做出了另一個重要決定——放棄核電。丹麥能源產業(yè)聯(lián)合會隨后提出:“因為我們的國家缺乏自然能源資源,因此只剩下一個選擇,那就是風能。”很多丹麥民眾對于這一看法表示認同,但丹麥實際上并非自然資源匱乏的國家。
得益于北海的近海油田,丹麥從1997年起已實現(xiàn)了油氣供應自給自足。2000年至2005年間,北海的油氣田產量達到頂峰,自給率達到150%,2012年,這個比例仍達110%。這些資源不僅滿足了丹麥的能源需求,還被用于出口創(chuàng)收,每年為丹麥帶來超過40億歐元的收入。
盡管如此,丹麥并未放棄風電。上世紀90年代,丹麥的風電產能已領跑世界,人均風能發(fā)電量為全球之最。如今,丹麥全國30%的電力來自風電,這個比例在2020年將達到50%。
丹麥是一個執(zhí)著于構建綠色未來的國家。它很早就引入了碳稅制度,汽車登記稅遠高于歐洲平均水平,這使得在丹麥使用汽車變得非常昂貴。與此同時,丹麥也是較早開發(fā)電動汽車產業(yè)的國家之一。
除了優(yōu)化能源結構,保障能源供給也是丹麥人實現(xiàn)能源目標的關鍵。在這方面,丹麥一直以來比較依賴周邊國家,但這種依賴不會隨著大量可再生能源的引入而改變。
出于對國外能源的依賴,丹麥人將自己的能源傳輸網絡向各個方向延伸。比如,丹麥與挪威之間有三條線路,第四條正在建設中;與瑞典之間有三條線路相連;與德國之間目前有兩條線路,第三條線路正在計劃中;通往荷蘭和英國的線路也在計劃中。除此之外,丹麥還希望同法國、波蘭和波羅的海諸國建立聯(lián)系。
智能電網是保障丹麥高效電力供給的關鍵。今年3月,丹麥電力行業(yè)開始引入DataHub系統(tǒng),這個系統(tǒng)能夠收集用戶的用電數據,并以此作為根據為用戶高效供電。目前,丹麥已經有300萬家庭接入DataHub系統(tǒng)。
丹麥的能源政策中充斥著慷慨的稅收回扣、補貼和對研發(fā)的投資。丹麥能源行業(yè)最重要的稅收系統(tǒng)是公共服務義務稅(PSO),這個1998年開始實施的稅種針對所有電力用戶,目的在于為能源和分散供暖商提供一個獨立于市場價格的固定價格。但目前丹麥電力行業(yè)正在詬病這個系統(tǒng)對公司之間良性競爭產生的負面影響。另一方面,由于化石燃料的稅收收入減少,丹麥政府決定引入一個新的“供應安全稅”來彌補損失。此外,丹麥在鐵道運輸方面的投資成本,將有可能通過提高北海油氣產品稅來彌補。
丹麥的國民生產總值自1995年至今增加了將近50% ,但能源消費水平卻鮮有起伏。丹麥能源署的數據顯示,該國2012年的能源消費總量同比下降了4.5%,其中煤炭使用量出現(xiàn)大幅下滑,降幅達23.4%,天然氣和石油的使用量則分別下滑了6.5%和4.3% 。相對應的,丹麥能源總產量減少了6.4%,天然氣、石油和可再生能源的產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下滑??上驳氖?,相較于2011年,丹麥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了10.2%。
目前丹麥各界對2012年簽署的能源法案表示滿意,并認為這是“2020年前最好的選擇”。換句話說,2020年之前,丹麥人并不希望政策發(fā)生劇變而影響法案實施。丹麥將于2015年改選,目前哥本哈根已開始就2020年之后的能源政策進行談判。
(來源:歐洲能源觀察,文章有刪節(jié)、標題有改動)(顏會津/編譯)
很久以來,丹麥一直保持著“綠色情懷”。上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爆發(fā)后,丹麥人意識到,他們對石油的依賴程度太過強烈——石油消費占到了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90%。
起初,丹麥人希望在熱電聯(lián)供上做文章。上世紀80年代,僅有18%電力來自熱電聯(lián)供電廠,如今這個比例提高到了63%。同時,政府從財政上支持交通部門向熱電聯(lián)供系統(tǒng)轉變,擺脫煤炭依賴,轉而使用天然氣和沼氣。政府還支持將一些大型中心工廠“拆分”為覆蓋全國的數個小型地方工廠。
1985年,丹麥政府做出了另一個重要決定——放棄核電。丹麥能源產業(yè)聯(lián)合會隨后提出:“因為我們的國家缺乏自然能源資源,因此只剩下一個選擇,那就是風能。”很多丹麥民眾對于這一看法表示認同,但丹麥實際上并非自然資源匱乏的國家。
得益于北海的近海油田,丹麥從1997年起已實現(xiàn)了油氣供應自給自足。2000年至2005年間,北海的油氣田產量達到頂峰,自給率達到150%,2012年,這個比例仍達110%。這些資源不僅滿足了丹麥的能源需求,還被用于出口創(chuàng)收,每年為丹麥帶來超過40億歐元的收入。
盡管如此,丹麥并未放棄風電。上世紀90年代,丹麥的風電產能已領跑世界,人均風能發(fā)電量為全球之最。如今,丹麥全國30%的電力來自風電,這個比例在2020年將達到50%。
丹麥是一個執(zhí)著于構建綠色未來的國家。它很早就引入了碳稅制度,汽車登記稅遠高于歐洲平均水平,這使得在丹麥使用汽車變得非常昂貴。與此同時,丹麥也是較早開發(fā)電動汽車產業(yè)的國家之一。
除了優(yōu)化能源結構,保障能源供給也是丹麥人實現(xiàn)能源目標的關鍵。在這方面,丹麥一直以來比較依賴周邊國家,但這種依賴不會隨著大量可再生能源的引入而改變。
出于對國外能源的依賴,丹麥人將自己的能源傳輸網絡向各個方向延伸。比如,丹麥與挪威之間有三條線路,第四條正在建設中;與瑞典之間有三條線路相連;與德國之間目前有兩條線路,第三條線路正在計劃中;通往荷蘭和英國的線路也在計劃中。除此之外,丹麥還希望同法國、波蘭和波羅的海諸國建立聯(lián)系。
智能電網是保障丹麥高效電力供給的關鍵。今年3月,丹麥電力行業(yè)開始引入DataHub系統(tǒng),這個系統(tǒng)能夠收集用戶的用電數據,并以此作為根據為用戶高效供電。目前,丹麥已經有300萬家庭接入DataHub系統(tǒng)。
丹麥的能源政策中充斥著慷慨的稅收回扣、補貼和對研發(fā)的投資。丹麥能源行業(yè)最重要的稅收系統(tǒng)是公共服務義務稅(PSO),這個1998年開始實施的稅種針對所有電力用戶,目的在于為能源和分散供暖商提供一個獨立于市場價格的固定價格。但目前丹麥電力行業(yè)正在詬病這個系統(tǒng)對公司之間良性競爭產生的負面影響。另一方面,由于化石燃料的稅收收入減少,丹麥政府決定引入一個新的“供應安全稅”來彌補損失。此外,丹麥在鐵道運輸方面的投資成本,將有可能通過提高北海油氣產品稅來彌補。
丹麥的國民生產總值自1995年至今增加了將近50% ,但能源消費水平卻鮮有起伏。丹麥能源署的數據顯示,該國2012年的能源消費總量同比下降了4.5%,其中煤炭使用量出現(xiàn)大幅下滑,降幅達23.4%,天然氣和石油的使用量則分別下滑了6.5%和4.3% 。相對應的,丹麥能源總產量減少了6.4%,天然氣、石油和可再生能源的產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下滑??上驳氖?,相較于2011年,丹麥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了10.2%。
目前丹麥各界對2012年簽署的能源法案表示滿意,并認為這是“2020年前最好的選擇”。換句話說,2020年之前,丹麥人并不希望政策發(fā)生劇變而影響法案實施。丹麥將于2015年改選,目前哥本哈根已開始就2020年之后的能源政策進行談判。
(來源:歐洲能源觀察,文章有刪節(jié)、標題有改動)(顏會津/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