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正榮斷腕,一斷再斷,中國光伏業(yè)巨人尚德未過生死關
在連續(xù)兩個關于潛在反擔保詐騙的公告之后,尚德電力控股有限公司(NYSE:STP,下稱尚德)緊接著拋出了施正榮辭任CEO的公告,令眾多尚未從GSF謎團中回過神的市場人士嘩然。身為尚德創(chuàng)始人及實際控制人的施正榮,選擇在這樣一個時機,從面對公眾的CEO前臺轉移到“執(zhí)行董事長兼首席策略官”的幕后,業(yè)界對此給出的更多解讀是“退避”。
當下,尚德正面臨生死之交的困境。今年一季度財報顯示其負債率已逾80%,財務壓力巨大。而GSF擔保案涉及5.41億歐元的貸款風險敞口,在GSF和尚德都擁有控制性地位的施正榮,很難撇清其關聯(lián)關系與責任。一旦這筆貸款清償責任兌現(xiàn),無疑將把尚德逼入絕境。自GSF事件披露以來,尚德股價累計下跌接近24%,近日持續(xù)徘徊1美元/股上下。
光伏行業(yè)從開荒到高潮再到沒落,不過短短十年,施正榮親身引領了這波潮流,成為行業(yè)標桿人物,也難以避免地在行業(yè)高潮消退后迎來衰退的挑戰(zhàn)。但現(xiàn)在,尚德的成長史只有11年,而施正榮也才49歲。
2011年初,施正榮就對外放風說想要“減負”,稱希望“找到一位CEO,最好是內部培養(yǎng)”。但令人意外的是,此次新任的CEO金緯(David King)去年5月加盟尚德,本是施正榮從美國找來的首席財務官(CFO),此前沒有任何光伏行業(yè)的工作經驗。有多位觀察人士分析稱,把金緯推到前臺,反映了尚德當前最嚴重的是財務關,施正榮需要一個應付投資人和市場的“擋箭牌”。
施正榮不可能當甩手掌柜,畢竟尚德有接近60%的股份還在其家族私人公司手中。假若能夠扛過這段艱難時光,有著豐厚技術和國際背景的他,未來仍可能在中國光伏行業(yè)扮演重要角色。一位光伏行業(yè)人士說:“此時唱衰尚德,對光伏行業(yè)又能有什么好處呢?”
技術底色
2005年12月14日,尚德以首家在美國主板上市中國民營企業(yè)的身份登陸紐約證券交易所,募資約4.55億美元,一舉將施正榮推到了聚光燈下。次年的《福布斯》雜志全球富豪榜上,他以22億美元身價排名第350位,并成為國內首富。此后,這位中等身材、長相周正的企業(yè)家出現(xiàn)在各種公開場合時,不時會被人要求合影簽名,成為新能源行業(yè)的代表人物。而現(xiàn)在,尚德的市值僅為1.81億美元。
施正榮和光伏的結緣有些偶然。“1989年的一天,施正榮敲開了我在悉尼的辦公室大門希望獲得一份兼職工作,后來我給他提供了一份進行太陽能電池研究的獎學金。”施正榮的澳大利亞導師馬丁·格林(Martin Green)回憶稱。
原本專攻光學專業(yè)的施正榮就此邁入了光伏行業(yè)。這個誕生于1963年江蘇揚中一個農民家庭的孩子,作為雙胞胎兄弟中的一個,自幼被送給了一戶施姓人家領養(yǎng),反而有幸獲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支持。他16歲考上了長春理工大學光學專業(yè),23歲在中科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獲得激光物理學碩士學位。
1988年,他被公派留學澳大利亞。在澳洲的十余年內,施正榮的工作便是研究太陽能電池,特別是硅基薄膜電池。1992年,他獲得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電子工程學博士學位,直到現(xiàn)在,他還是喜歡別人稱呼他“施博士”。
從科研人員向首富的轉折契機是2000年,施正榮下定了回國創(chuàng)辦一家光伏企業(yè)的決心。他拿著一份超過200頁的商業(yè)計劃書回國尋求投資,最終得到了無錫市政府的青睞。無錫市政府動員江蘇小天鵝集團、無錫國聯(lián)信托投資公司等企業(yè)共出資600萬美元,占公司75%的股權;施正榮則以40萬美元現(xiàn)金和160萬美元的技術入股,占股25%。2002年9月,第一條10MW生產線投產。
盡管技術出身,但施正榮的策略非?,F(xiàn)實——低成本擴張。為了降低成本,第二條生產線選的是二手和一些不知名公司的設備,而這一輪擴張期正好趕上了2001年德國修訂可再生能源法,鼓勵光伏發(fā)電之后所帶來的市場需求爆發(fā)。馬丁·格林對他評價稱,“他是在正確的時間和地點融合東西方文化的那個正確的人,他的成功來源于作為技術專家的個人技能,以及在中國進行企業(yè)運行生產需要的管理和社會活動能力。”
雖然長期在海外求學、工作,但為人活絡的施正榮對本土“社會文化”的適應非常快。2004年,他與國有股代表、時任尚德董事長的李延人爆發(fā)沖突,但最終成功周旋,于2005年上市之前說服國有股退出,并引進高盛等國際投資者,為登陸美國資本市場掃清了障礙。
一位光伏行業(yè)分析人士將尚德稱為典型的中國式光伏企業(yè)——產能擴張?zhí)貏e快,規(guī)模體量特別大,深受地方政府器重,“尚德”二字,甚至還被寫進了無錫市的城市精神。十年間,尚德的產能平均復合增長率超過40%。施正榮不忘時常把尚德成功的重要功勞歸于無錫市政府的強力支持。
艱難時刻
光伏行業(yè)光速增長的故事,在2009年的新一輪瘋狂擴產后已講到了盡頭。在行業(yè)發(fā)展初期,憑借技術優(yōu)勢和快速擴展的確可以降低成本并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但現(xiàn)在,全行業(yè)都在拼命降成本,這方面尚德與競爭者相比已落于下風。
當前最致命的是GSF的反擔保欺詐案。GSF是一家由尚德和施正榮出資90%的基金,在尚德的擔保下,從國家開發(fā)銀行手中獲得了5.41億歐元的貸款,而GSF提供的5.6億歐元的德國國家債券涉嫌虛假反擔保欺詐。
施正榮在尚德和GSF兩家公司均是大股東和控制人角色,因此尚德對外給出對GSF欺詐毫不知情的解釋,在市場上招來了一片質疑之聲。
施正榮沒有對此做出任何回應,惟一的舉動就是交出了CEO之位。一家美國光伏企業(yè)管理層人士向財新記者分析,此次施辭任可能更多的是來自投資人的壓力,“華爾街的投資者會關注企業(yè)的核心人物在投資等方面有沒有犯錯” 。
2006年初,對于要不要往上游去的行業(yè)爭議,施正榮當時的回答是“多晶硅企業(yè)掙的太多,尚德有機會也會往上游走”,但他并沒有很快付諸行動。2008年之前,組件生產企業(yè)的主要挑戰(zhàn)是保證上游硅片供應,而施正榮選擇的卻是與美國硅片企業(yè)MEMC簽訂了一份長達十年、價值50億-60億美元的供應協(xié)議。當時的施正榮曾對此頗為得意。但2011年7月,這份協(xié)議被尚德主動終止,并為此付出了2億美元代價。原因很簡單,硅片價格在2011年的大幅跳水令這份協(xié)議不得不“割肉”處理。
2011年初,尚德在收購江蘇順大失利后,通過榮德新能源進入硅片領域,原本其目標是將自身的硅片產能擴大到電池和組件總產能的25%-50%,但此時的市場已經是“切片不如買片”了。一位美股分析師直言,“這是(施正榮的)戰(zhàn)略失誤。”
在施正榮的老本行薄膜電池方面,他選擇的是美國應有材料公司的SunFab非晶硅薄膜電池技術。2007年上半年,尚德首條薄膜生產線動工。2010年,由于硅價下跌,非晶硅薄膜電池難有成本競爭優(yōu)勢,施正榮不得已關閉了位于上海的薄膜電池生產線,這一轉向給尚德帶來了數(shù)千萬美元的當季非現(xiàn)金虧損。
早在2007年,施正榮就已對外高調宣傳高效電池的“冥王星技術”(Pluto),但并未獲得預期的歡迎和出貨量。業(yè)內對其可靠性也存在懷疑。現(xiàn)在,尚德仍在繼續(xù)對“冥王星”的研發(fā)工作,但正因其在高效電池研發(fā)上的堅持,仍讓一些投資者對其抱有希望。
2007年一次分析師電話會議上,施正榮表示光伏是個年輕行業(yè),自己也在學習和研究這個市場。在光伏行業(yè)的波折發(fā)展中,施正榮的戰(zhàn)略、策略亦不斷調整,其中不乏上述壯士斷腕之舉。但也有業(yè)內人士不客氣地指出,他的斷腕次數(shù)有些多,令人懷疑其判斷能力。
去年年末,施正榮在一次采訪中表示,“我和別的企業(yè)家不同的地方是,我做任何事情都會想得很清楚,不會盲目動手,這么多年來尚德在大的戰(zhàn)略方面沒有問題,如果有問題,是出在用人方面和執(zhí)行層面。”
業(yè)內對施正榮普遍的評價是其技術水平值得認可,但對其管理能力則看法不一。2011年,尚德的核心管理層發(fā)生劇烈震蕩:上市前就加入尚德的CFO張怡,施正榮創(chuàng)業(yè)時的秘書、后來主管人事和行政的副總裁邵華千,美國公司總裁陳立志都選擇了離開。一位接近尚德的人士告訴財新記者,中層人員的流失也很嚴重,主要原因是激勵機制不合理等管理問題。
施正榮
1963年出生于江蘇省揚中市。1983 在長春理工大學獲得光學科學學士學位,1986 在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獲得激光物理學碩士學位;1992 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獲得電子工程學博士學位。1992 年到 1995 年,擔任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光伏工程卓越中心薄膜太陽能電池研究小組高級研究科學家及組長,1995 年至 2001 年,擔任太平洋太陽能電氣有限公司 (Pacific Solar Pty., Ltd.) 的研究總監(jiān)和執(zhí)行董事,2001年在無錫市創(chuàng)建尚德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