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和中國科學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大會,為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等頒獎并發(fā)表重要講話。
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共評選出250個項目。其中,國家自然科學獎49項,一等獎1項,二等獎48項。
在國家自然科學獎中,“碳化鉬催化劑上水的低溫活化和制氫過程”項目榮獲二等獎,主要完成人是北京大學馬丁,北京大學林麗利,大連理工大學石川,中國科學院大學周武,大連理工大學張曉。這一科研項目指向一種新的高效制氫思路。
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馬丁
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馬丁認為氫燃料電池是最具有實際應用潛力的新一代能量供給系統(tǒng),但傳統(tǒng)的甲醇蒸汽重整操作需要在相對較高的溫度(200—350 ℃)下進行,如果要讓氫燃料電池更好地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就必須對甲醇和水的液相產(chǎn)氫反應進行改進,因此我們需要一種能高效地活化水和甲醇的催化劑。
他與其科研團隊就成功利用程序升溫滲碳工藝將甲烷和氫氣同各種前驅(qū)體混合在一起,制成了多種鉑改性的碳化鉬催化劑。這種新型雙功能催化劑碳化鉬被科技部評為“2017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2017年,馬丁團隊等在《自然》《科學》上論證了Pt/α-MoC和Au/α-MoC催化劑可在低溫下實現(xiàn)極高產(chǎn)氫效率,開辟了WGS高效制氫、粗氫提純等新途徑。
2021年之后,馬丁團隊與大連理工大學教授石川團隊、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周武團隊等的聯(lián)合研究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陸續(xù)發(fā)表于《自然》。其中在2022年,石川教授團隊首次將碳化鉬作為儲氧材料應用于化學鏈式CH4/CO2重整制氫過程。
馬丁等團隊的研究構(gòu)建了高密度、高分散的原子級Pt物種和α-MoC組成的界面催化體系,直接觀察到H2O在α-MoC表面的解離路徑,同時,高密度原子級Pt物種的存在有效促進了CO吸附活化,不僅增強了H2O解離產(chǎn)生活性氧物種的快速反應和脫附,同時開辟了基于CO直接解離步驟的低溫協(xié)同制氫新路徑。
之前在2021年11月3日發(fā)布的2020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結(jié)果顯示,氫能領域2個項目獲得二等獎,分別為催化裂化汽油超深度加氫脫硫-烯烴分段調(diào)控轉(zhuǎn)化成套技術項目、氫氣規(guī)?;峒兣c高壓儲存裝備關鍵技術及工程應用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