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海風 生綠電 耀灣區(qū)★
——探訪中國首個百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場
中國南海,離岸28公里,水深30米之處,一臺高近百米的風電機組矗立在三角結構的漂浮平臺之上,遠遠望去,“三峽引領號”標識赫然醒目,那葉片轉動1小時,滿發(fā)5500千瓦時電量可夠一個三口之家用上兩年。
其周邊,314臺風機林立,展翅飛旋間,海風化為清潔電能點亮千家萬戶,這里是國內首個百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場——廣東陽江沙扒海上風電場,這片吸風吐電的海上“森林”正為粵港澳大灣區(qū)可持續(xù)發(fā)展源源不斷注入綠色動力。
乘風:電從海上來
“海上燈火通明,相當震撼?!睍r至今日,三峽能源陽江公司副總經理滕華燈依然記得三峽陽江沙扒海上風電場風機基礎施工時的情景,“開始就只有我們一條船孤零零在海上漂著,夜里的大海十分寂靜,后來項目不斷開發(fā)拓展,我們5期項目同時建設,最多有100多條船同時作業(yè),24小時全天候施工?!?/p>
每每回首,作為十年海上風電的“老兵”,滕華燈總是難掩激動心情,“最終我們成功建成國內首個百萬級海上風電場,每年可為粵港澳大灣區(qū)提供56億千瓦時的綠電?!?/p>
粵港澳大灣區(qū),中國最具經濟發(fā)展活力的區(qū)域之一,2021年經濟總量約為12.6萬億元,以不到全國0.6%的面積,創(chuàng)造了全國11%的GDP,超過韓國、俄羅斯等國家一年的GDP。同時,這里也是電力需求的重點區(qū)域,2021年的全社會用電量高達7600億千瓦時,能源缺口大,主要依靠跨區(qū)送電來緩解。
能源發(fā)展一頭連著物質文明建設、一頭連著生態(tài)文明建設,實現經濟社會發(fā)展全面綠色轉型,必須跨越能源轉型變革這個關口。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能源結構調整突飛猛進,到“十三五”末煤炭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歷史性降至56.8%,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不斷攀升,海上風電亦是重點發(fā)展領域?!啊奈濉陂g,海上風電開發(fā)建設正進一步走向規(guī)?;??!眹夷茉淳中履茉春涂稍偕茉此靖彼鹃L王大鵬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對于廣東而言,4114公里的海岸線以及41.93萬平方公里遼闊海域,有著發(fā)展海上風電的優(yōu)越自然條件,且靠近電力負荷區(qū),可以降低遠距離送電損耗。陽江市委常委、副市長孫波表示,“海上風電產業(yè)對推動當地能源結構轉型和社會經濟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2016年三峽集團來到廣東陽江,探索清潔能源發(fā)展之道,“陽江也在規(guī)劃海上風電基地,雙方一拍即合,趁著政策的東風,去海洋上捕風,那就開干!”滕華燈笑著回憶道。
2021年12月,總裝機容量200萬千瓦的三峽陽江沙扒海上風電項目正式并網發(fā)電,作為集中連片規(guī)?;_發(fā)的大體量風電場,每年可節(jié)約標準煤15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400萬噸。截至8月3日,已累計生產清潔電能超20億千瓦時,為提升粵港澳大灣區(qū)能源保障能力做出積極貢獻。
破浪:奮楫潮頭立
湛藍海面與蔚藍天空交相輝映,無風、無浪、天朗氣清,三峽能源陽江公司工程管理部主管葉子龍?zhí)寡?,“在海上做工程的人,希望每天都是這樣的天氣”。
但大海并不是每天都有“好心情”。
陽江海域,每年10月至次年2月為季風季節(jié),風高浪急,冬季涌浪基本在2.5米以上,最高時可達4米以上,每年可作業(yè)的氣候窗口期只有100天左右。
“時間緊,任務重,工程建設要抓住窗口期出海作業(yè),但有時海況卻急轉而下,不能返航,我最長的一次是在海上住了20多天?!比~子龍一邊說著,一邊指著背后的海上升壓站,在那10多層樓高的大型結構中有他們夜間的臨時住所。
那里不僅僅是工作人員夜里的避風港灣,還是海上風電場的“心臟”,風機產生的電能需通過海上升壓站,才能由高壓海底電纜輸送至陸上,但吊裝這個“龐然大物”,卻極為不易。
“2020年底,陽江項目吊裝的亞洲單體最大容量海上升壓站,超過4000噸,為將預制的鋼管樁植入導管架的樁腿內,我們折騰了很久?!眮碜匀龒{集團的倪道俊曾經親歷項目建設,他感慨道,“吊裝船好不容易進入作業(yè)區(qū),不一會兒就刮起了大風,只能將船撤到錨地避風。十幾天里,吊裝船三進三出……”。
廣袤的大海除了令人生畏的風浪,還有錯綜復雜的海底地質條件。
“海上風電基礎要固定在海底,這是保證風機在海面之上安全穩(wěn)定運行的重要基礎結構。但海底的情況遠比我們想象的復雜,巖層變化可以超過幾十米,基礎型式的選擇需要因地制宜,只能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創(chuàng)新?!比龒{能源陽江公司工程管理部主管潘宏冠說。
記者順著潘宏冠所指的方向從交通船上望去,目所能及的海域內,搭載風機的基礎就已是“型”式各異。
“這里已經成為了國內海上風電機組基礎‘博物館’,”潘宏冠介紹,“我們采用了8種基礎型式,基本囊括了國內用的基礎型式,但即便是國內曾使用過的,在這里也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了優(yōu)化探索。比如單樁基礎,其實很常見,但直徑超過9米的是第一次使用;再比如像吸力筒導管架、芯柱式嵌巖導管架、斜樁植入嵌巖導管架、大直徑四樁導管架、漂浮式基礎等基礎型式更是國內首次使用。”
領航:捕風深遠海
2021年12月7日,對于潘宏冠來說,是個極其難忘的日子。13時37分,我國首個漂浮式海上風電平臺,搭載全球首臺抗臺風型漂浮式海上風電機組,組成“三峽引領號”,在廣東陽江海上風電場成功并網發(fā)電,至此,我國在全球率先具備了大容量抗臺風漂浮式海上風電機組自主研發(fā)、制造、安裝及運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