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鑿壁偷光”,在那個沒有電燈的年代,匡衡借助鄰家的燈光滿足了自己學習的需求。
如今,在這個經濟高速發(fā)展,不必再為光明擔憂的時代,卻有那么一群人,依舊為了“借光”而辛勞著。
這群人來自浙江省能源集團,在如今火力發(fā)電收益下降、產能過剩、環(huán)境保護要求越來越嚴的背景下,他們將目光從火力發(fā)電上挪開,聚焦在了以光伏發(fā)電為代表的新能源上。
“綠色電源”的井噴之勢
浙能長興新能源有限公司是浙能集團的三級子公司,主要負責浙能長興地面光伏電站項目。該項目坐落在湖州市長興縣泗安鎮(zhèn),去年年底動工的它,現已投產發(fā)電三個月,為整個浙江省帶來了1800多萬度的清潔能源。
這座新建的光伏電站,裝機容量79兆瓦,是今年浙江省投產的地面光伏電站中面積最大的一座,但卻不是浙江省能源集團在光伏發(fā)電項目中做的第一個嘗試。2016年投產的浙能松陽地面光伏發(fā)電站,是浙江省能源集團在光伏發(fā)電上邁出的第一步。2016年至2017年這短短的兩年內,以松陽為首的“綠色電源”們以井噴之勢迅速增長。
“2015年前,浙江省能源集團沒有成規(guī)模投產的光伏電站。”浙能集團建設管理部專工錢和平感慨于浙能集團光伏發(fā)電的發(fā)展之快,“2016年,三個在建的光伏發(fā)電項目正式投產,60兆瓦的裝機容量實現了零的突破。而今年上半年,新增的九個光伏發(fā)電項目并網發(fā)電,有195兆瓦光伏機組投入運行,是前一年的三倍之多。”
提高綠色能源在發(fā)電總量的比重,是未來能源產業(yè)的必然之勢。浙江省水利水電投資集團總經理吳榮輝告訴記者,當前,燃煤電廠的產能已經過剩,發(fā)展清潔能源勢在必行,且隨著“特高壓”技術的成熟,“西電東送”的廉價清潔電能也對能源市場造成了沖擊。內外雙重壓力下,尋找一條新的出路,既是為了浙能集團自身的發(fā)展,也是對整個社會的負責。
浙能集團光伏發(fā)電項目年均提供2.5億度電,節(jié)約6.6億噸標準煤,減少13.8億噸二氧化碳排放、1050噸二氧化硫以及360噸氮氧化物的排放……在錢和平提供的材料上,幾個數據赫然在目。浙能集團正通過各項成果,努力證明著自己的經濟價值和環(huán)境效益。
光伏發(fā)電打開共贏局面
乘車沿著山路爬坡,約4米寬的山路兩旁,掠過的是截然不同的景象:草木蔥蘢的仙山湖濕地公園,排列整齊的景觀苗圃,雜草叢生的荒地,還有荒地上軍隊般挺立的光伏電板。
“浙能長興地面光伏電站占地約2600畝,外圍40公里。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我們架起了235821片光伏面板。”浙能長興新能源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袁文清這樣告訴記者。一提到這片自己付出了無數心血的土地,他就像打開了話匣子,方方面面如數家珍。
令人驚嘆的數據背后,隱藏著協(xié)調的困難與交涉的艱辛。
“整個項目的實施一波三折。”袁文清告訴記者,“從2016年底施工開始到6月末結束,廣大建設者奮戰(zhàn)在工地上,加強與地方政府的溝通與聯系,解決政策處理上的事宜,不解決問題不罷休,甚至連孩子發(fā)水痘都顧不上照顧。”
幾經波折,在浙能集團上下的共同努力下,項目于4月7日重啟復工,但距離項目正式投產的時間只剩下兩個多月。“搶進度、攻難關,問題來一個解決一個。”就算在建設的關鍵時期,整個長興新能源公司也只有13名員工,管理著600多名施工人員。他們以廠為家,像釘子一樣釘在項目工地上,穩(wěn)扎穩(wěn)打,最后奇跡般地將項目如期投產。
“說真的,天時、地利、人和一樣都不能缺少。”談起那兩個半月的施工作業(yè),袁文清感慨良多,“看了六月的天氣預報后,我們曾經一度以為沒法按時完工——30天內竟然有20多天的陰雨天氣,要是這樣,整個月都要荒廢掉了。”袁文清頓了頓, “但后來天公作美,整個六月下雨的日子并不多,我們才能按時將工程完成。”
“其實,項目最后能真正落實,還是因為新能源原本就是‘共贏’的。”浙能長興新能源公司總經理勵鈞達告訴記者,光伏發(fā)電于集團能夠帶來效益,能拉動地方政府GDP,帶動百姓就業(yè),對環(huán)境又沒污染,同時還能利用閑置土地,何樂不為?
[記者手記]
魯迅先生曾說過,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愿意擠,還是會有的。這句話放在浙能長興地面光伏電站也依舊適用,只不過,對象變成了“空間”。
“整個光伏電站設計之初,規(guī)劃的裝機容量是79兆瓦,但經過實地考察后,我們發(fā)現實際可以達到85兆瓦。”曾經為了這片土地奔波許久的勵鈞達,自然明白每一方土地的來之不易。在已經投產的三個月里,他不斷巡視,見縫插針,打算將這2600畝土地徹徹底底利用起來。
“無需任何成本就能增加的產能,浪費掉豈不可惜?”
為了提高空間的利用率, “農光互補”的模式也被開發(fā)出來。勵鈞達說,長興光伏電站的工程設計和施工中,充分考慮了農業(yè)開發(fā)需要。支撐光伏電板的管樁均采用PC管樁,不破壞耕作層;所有光伏組件的最低點離地高度大于2米,不減少農業(yè)種植空間;所有電纜下埋于地面,不影響耕作操作;全場鋪設管網,不降低灌溉水平。建造發(fā)電站,同時也是在開墾這片荒坡。
“這個夏天,我們試種的西瓜獲得了大豐收,200畝地上收獲了西瓜5000余個。”勵鈞達介紹說。
入秋,如今呈現在眼前的,是磚紅色土壤上均勻覆蓋的綠色番薯葉,與進入光伏電站前所見的枯黃野草一比,衰敗和繁盛的反差竟如此明顯。袁文清介紹道,這片種植番薯的土地一直延伸到一公里開外。“下半年,我們將繼續(xù)引進專業(yè)的農業(yè)公司,來種植中草藥之類具有高附加值的作物。”
一日日見證著這片土地在自己的手中從荒蕪變得生機煥發(fā),袁文清心中充滿成就感,也鉚足了干勁。
“我計劃在明年上半年就完成這2600畝地的開墾,接著在池塘里養(yǎng)上魚,把道路修繕一下。”山路旁的池塘波光粼粼,而不久的將來,那魚群競相跳躍的場景,仿佛已然出現在了他的眼前。
如今,在這個經濟高速發(fā)展,不必再為光明擔憂的時代,卻有那么一群人,依舊為了“借光”而辛勞著。
這群人來自浙江省能源集團,在如今火力發(fā)電收益下降、產能過剩、環(huán)境保護要求越來越嚴的背景下,他們將目光從火力發(fā)電上挪開,聚焦在了以光伏發(fā)電為代表的新能源上。
“綠色電源”的井噴之勢
浙能長興新能源有限公司是浙能集團的三級子公司,主要負責浙能長興地面光伏電站項目。該項目坐落在湖州市長興縣泗安鎮(zhèn),去年年底動工的它,現已投產發(fā)電三個月,為整個浙江省帶來了1800多萬度的清潔能源。
這座新建的光伏電站,裝機容量79兆瓦,是今年浙江省投產的地面光伏電站中面積最大的一座,但卻不是浙江省能源集團在光伏發(fā)電項目中做的第一個嘗試。2016年投產的浙能松陽地面光伏發(fā)電站,是浙江省能源集團在光伏發(fā)電上邁出的第一步。2016年至2017年這短短的兩年內,以松陽為首的“綠色電源”們以井噴之勢迅速增長。
“2015年前,浙江省能源集團沒有成規(guī)模投產的光伏電站。”浙能集團建設管理部專工錢和平感慨于浙能集團光伏發(fā)電的發(fā)展之快,“2016年,三個在建的光伏發(fā)電項目正式投產,60兆瓦的裝機容量實現了零的突破。而今年上半年,新增的九個光伏發(fā)電項目并網發(fā)電,有195兆瓦光伏機組投入運行,是前一年的三倍之多。”
提高綠色能源在發(fā)電總量的比重,是未來能源產業(yè)的必然之勢。浙江省水利水電投資集團總經理吳榮輝告訴記者,當前,燃煤電廠的產能已經過剩,發(fā)展清潔能源勢在必行,且隨著“特高壓”技術的成熟,“西電東送”的廉價清潔電能也對能源市場造成了沖擊。內外雙重壓力下,尋找一條新的出路,既是為了浙能集團自身的發(fā)展,也是對整個社會的負責。
浙能集團光伏發(fā)電項目年均提供2.5億度電,節(jié)約6.6億噸標準煤,減少13.8億噸二氧化碳排放、1050噸二氧化硫以及360噸氮氧化物的排放……在錢和平提供的材料上,幾個數據赫然在目。浙能集團正通過各項成果,努力證明著自己的經濟價值和環(huán)境效益。
光伏發(fā)電打開共贏局面
乘車沿著山路爬坡,約4米寬的山路兩旁,掠過的是截然不同的景象:草木蔥蘢的仙山湖濕地公園,排列整齊的景觀苗圃,雜草叢生的荒地,還有荒地上軍隊般挺立的光伏電板。
“浙能長興地面光伏電站占地約2600畝,外圍40公里。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我們架起了235821片光伏面板。”浙能長興新能源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袁文清這樣告訴記者。一提到這片自己付出了無數心血的土地,他就像打開了話匣子,方方面面如數家珍。
令人驚嘆的數據背后,隱藏著協(xié)調的困難與交涉的艱辛。
“整個項目的實施一波三折。”袁文清告訴記者,“從2016年底施工開始到6月末結束,廣大建設者奮戰(zhàn)在工地上,加強與地方政府的溝通與聯系,解決政策處理上的事宜,不解決問題不罷休,甚至連孩子發(fā)水痘都顧不上照顧。”
幾經波折,在浙能集團上下的共同努力下,項目于4月7日重啟復工,但距離項目正式投產的時間只剩下兩個多月。“搶進度、攻難關,問題來一個解決一個。”就算在建設的關鍵時期,整個長興新能源公司也只有13名員工,管理著600多名施工人員。他們以廠為家,像釘子一樣釘在項目工地上,穩(wěn)扎穩(wěn)打,最后奇跡般地將項目如期投產。
“說真的,天時、地利、人和一樣都不能缺少。”談起那兩個半月的施工作業(yè),袁文清感慨良多,“看了六月的天氣預報后,我們曾經一度以為沒法按時完工——30天內竟然有20多天的陰雨天氣,要是這樣,整個月都要荒廢掉了。”袁文清頓了頓, “但后來天公作美,整個六月下雨的日子并不多,我們才能按時將工程完成。”
“其實,項目最后能真正落實,還是因為新能源原本就是‘共贏’的。”浙能長興新能源公司總經理勵鈞達告訴記者,光伏發(fā)電于集團能夠帶來效益,能拉動地方政府GDP,帶動百姓就業(yè),對環(huán)境又沒污染,同時還能利用閑置土地,何樂不為?
[記者手記]
魯迅先生曾說過,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愿意擠,還是會有的。這句話放在浙能長興地面光伏電站也依舊適用,只不過,對象變成了“空間”。
“整個光伏電站設計之初,規(guī)劃的裝機容量是79兆瓦,但經過實地考察后,我們發(fā)現實際可以達到85兆瓦。”曾經為了這片土地奔波許久的勵鈞達,自然明白每一方土地的來之不易。在已經投產的三個月里,他不斷巡視,見縫插針,打算將這2600畝土地徹徹底底利用起來。
“無需任何成本就能增加的產能,浪費掉豈不可惜?”
為了提高空間的利用率, “農光互補”的模式也被開發(fā)出來。勵鈞達說,長興光伏電站的工程設計和施工中,充分考慮了農業(yè)開發(fā)需要。支撐光伏電板的管樁均采用PC管樁,不破壞耕作層;所有光伏組件的最低點離地高度大于2米,不減少農業(yè)種植空間;所有電纜下埋于地面,不影響耕作操作;全場鋪設管網,不降低灌溉水平。建造發(fā)電站,同時也是在開墾這片荒坡。
“這個夏天,我們試種的西瓜獲得了大豐收,200畝地上收獲了西瓜5000余個。”勵鈞達介紹說。
入秋,如今呈現在眼前的,是磚紅色土壤上均勻覆蓋的綠色番薯葉,與進入光伏電站前所見的枯黃野草一比,衰敗和繁盛的反差竟如此明顯。袁文清介紹道,這片種植番薯的土地一直延伸到一公里開外。“下半年,我們將繼續(xù)引進專業(yè)的農業(yè)公司,來種植中草藥之類具有高附加值的作物。”
一日日見證著這片土地在自己的手中從荒蕪變得生機煥發(fā),袁文清心中充滿成就感,也鉚足了干勁。
“我計劃在明年上半年就完成這2600畝地的開墾,接著在池塘里養(yǎng)上魚,把道路修繕一下。”山路旁的池塘波光粼粼,而不久的將來,那魚群競相跳躍的場景,仿佛已然出現在了他的眼前。